www.ks5u.com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知道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及特征。
4.通过了解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同,引导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1.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同时要注意区分有利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之间的不同。
2.结合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
3.结合教材“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通过对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分析,掌握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特点。
1.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因时制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图3.1和图3.2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含义。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典型地区农业发展案例(或依据教材相关活动);然后,结合教材图3.3,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方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既要做到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导区位因素。
结合教材“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地中海时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总结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结合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以及地图册中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图,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分析教材图3.9和图3.10时,注意要教授学生读多种图的方法和技能,学会整合图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 (绝对区位)。
(2)农业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② (相对区位)。
2.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③ 、④ 、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⑤ 、⑥ 、⑦ 、政策等。
(3)科技因素:冷藏保鲜、良种、化肥、机械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⑧ 。
4.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比较⑨ 。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⑩ 。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
、经济、
、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
、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地域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世界上形成了多种
类型。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
(1)地势平坦开阔。
(2)灌溉条件好。
(3)气候温暖。
(4)地广人稀。
(5)
程度高。
【答案】 ①地理位置 ②相互联系 ③气候 ④地形 ⑤市场 ⑥交通 ⑦劳动力 ⑧合理利用 ⑨稳定 ⑩较快
社会
科技
经营方式
农业地域
机械化
1.当前,我国政府为何对农民种粮进行财政补贴?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 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粮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降低,政府用财政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体现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生产对环境带来的都是有利影响吗?
【提示】 农业生产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探究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结合教材图3.1~3.7及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读教材图3.1和图3.2,你能读出图中所显示的和引申的信息吗?从中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图3.1显示的信息有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引申信息有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图3.2显示的信息有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茂密的草场;引申信息有地势平坦、降水较图3.1地区少。农业区位的选择就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读图3.4、3.5、3.6,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为什么水稻生产不包括地中海地区?这说明农业区位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案】 水稻好暖喜湿,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分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这说明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3)读教材图3.7,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发展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有何特点?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丘陵山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适宜发展鱼塘养鱼业。地形条件是江西泰和千烟洲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教材“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答案】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但是人类可以利用科技改善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交通运输条件和市场变化较大。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哪些建议?
【答案】 市场、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地中海地区为应对专业化带来的风险,宜采取多种经营,加大科技发展,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的季节市场,西班牙可以利用其劳动力价格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重点发展中、低档产品,而法国可以利用靠近消费市场、技术水平高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档产品。
【点拨】 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等)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农业区位因素及影响
农业区
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自然条件
|
气候
|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
|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
地形
|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水源
|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因此水源条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
|
土壤
|
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不同
|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
社会经济条件
|
市场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与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
交通
运输
|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
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科技
|
提高科技水平,可以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
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
机械
|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
劳动
力
|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
探究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阅读教材“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混合农业?
【答案】 混合农业主要指在同一农场中,将耕作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生产方式多样,通常所说的混合农业即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这种农业种植的作物是小麦、玉米等谷物及牧草和饲料,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猪、羊。
(2)结合案例,分析影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条件,并填写下表。
【答案】
自然条件
|
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
社会条件
|
悠久的历史、政府的鼓励政策、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
经济条件
|
耕作业实现商业化和机械化、市场广阔
|
科技条件
|
机械化水平很高
|
(3)结合教材图3.10和主要农事活动及时间安排(下表),试从生态、农事安排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小麦
种植
|
犁地
(忙碌)
|
播种
(忙碌)
|
生长季节
(农闲)
|
收割
(忙碌)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绵羊
饲养
|
在牧场上放牧
(农闲)
|
配种
(忙碌)
|
剪羊毛
(忙碌)
|
在收割后的麦田
上放牧(农闲)
|
|
|
|
|
|
|
|
|
|
|
|
|
|
【答案】 ①充分保持土地肥力,农田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小麦、牧羊活动交替进行,有效安排农业生产活动;③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养羊,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4)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不是混合农业?为什么?
【答案】 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绝大多数不成规模,故不能与种植业结合成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故为混合农业。
【点拨】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属于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回答1~2题。
1.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地的(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解析】 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大棚技术与温室效应类似,可以改善热量条件,从而能够发展瓜果蔬菜种植。
【答案】 B
2.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挂”后才能结果。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制约西瓜生长的主要因素是高寒的气候,即热量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则西瓜铺在地上不易生长,而挂起来后能结果,必然是地面和空气中的热量差异导致的。
【答案】 D
3.阅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乙图中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代号)。
(2)上述地区为 盆地。该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是小麦和 。
(3)该盆地发展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是 ,因此该国实施了 工程。
(4)简述该种农业模式的显著特点。
【答案】 (1)C
(2)墨累—达令 羊毛
(3)水源 东水西调
(4)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很强。

【答案】 ①科技因素 ②社会经济因素 ③生产结构 ④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