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边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上海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而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浅白、粗陋乃至荒诞的表达方式的当代学生来说,是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上的困难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了深入研读,细心品味精致、细腻之美的习惯,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关键语句,以使学生能够沉浸到作品创设的意境氛围中去,从而跨越障碍,感悟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展示湘西的风景画面,请到湘西旅游过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见闻。
简介沈从文的生平,着重介绍沈从文从湘西这块土地上获得的滋养。
|
交流自己到湘西旅游的见闻和感受。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沈从文。
|
调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
初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
通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第1个注释了解小说的全貌,概括第一、十三章的大意。
|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如果不关注其他部分的内容,就很难理解翠翠在第十三章中的烦躁而复杂的情绪,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注释获取必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
第一次研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
1、通过圈划,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2、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节选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1、圈划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做出批注,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个别同学读、齐读)部分段落,感受小说营造的氛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
3、同桌之间交流研读的心得,然后课堂交流,相互补充。
|
1、默读,个别同学读,散读,齐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充分接触文章,感受小说特定的情境氛围。
2、这篇小说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借助描写来完成的,所以,在品味语言之后,可以请同学说说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
第二次研读课文,鉴赏小说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1、全体学生反复阅读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思考小说中情与景的关系。
2、个别学生课堂交流,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定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沈从文的小说更是以环境描写见长。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特点阅读文本。
|
教师点拨,体会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
品味文中看似白描实乃富于韵味的叙述、描写的语言,思考:小说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
学生在文中找出富有韵味的语句,尝试鉴赏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个别学生课堂交流。
|
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鉴赏要求的环节,所以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能够找到相关的语句,通过品味语言有所感受即可。
|
布置作业
|
阅读完整的《边城》,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语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
阅读完整的《边城》,做好摘录,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读书笔记。
|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感受,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体验。
|
思路点拨
美丽独特的湘西风光对大都市的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女主人公翠翠和学生的年纪相仿,所以,她对亲人(祖父)的依恋,她的情窦初开等情感,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体验的。所以,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沈从文小说诗意的特点是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边城》就是一幅湘西风土人情画,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的美的意境的感染,翠翠更是这幅画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所以,第一、二次研读课文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为后面品评小说的语言风格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围绕着感受小说的诗意的风格展开。对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大部分学生是能够领会的,但独立交流鉴赏心得可能会有困难,所以,课堂交流中可以选择感悟能力较高的同学作一个示范。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从鉴赏作品多种“美”的角度入手,鉴赏作品的山水美,人情美,等等。也可联系沈从文的经历与思想,探究沈从文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文章风格的原因。
练习举隅
1、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
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
⑵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很远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牵回近家的岸边,且独立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⑶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2、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给翠翠写一段内心独白。
3、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第四课
边 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沈从文的经历及作品特点;
2、通过对小说中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的体悟和理解,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小说的语言;
4、让学生在体悟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人间的真、善、美,亲情与爱情
说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抒情体小说颇具特色。《边城》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小说,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手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兼顾本单元的主题,让同学在对美的语言的品味中感受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及难点:体悟语言的含蓄美和感受人间的真情
说明:
《边城》属于抒情体小说,作为鉴赏小说的要素之一——情节对学生来说不难梳理,难的是小说的语言,在含蓄平淡自然的语言背后寄托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赞美和向往。这一点对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1、要求学生查找沈从文的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
1、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或网络查找;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观看电影之前阅读原著
|
1、了解作家基本概况及主要创作特色及代表作品;
2、借助电影让学生对整个情节有个基本了解;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
|
探究式阅读
理解人物并品味语言
|
1、提供给同学一些研讨题;(研讨题附于文后)
2、让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组别,对不同的研讨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
1、可查阅资料,可上网浏览查找,可同学之间相互研讨;
2、根据研究内容和拟定成果,每组设立组长一名和发言者若干以供堂上展开研究鉴赏。
|
1、让学生在资料的收集和整合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以及语言特点的把握;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信息的筛选和组合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交流研究成果并质疑
|
1、让各小组的发言者交流研究成果;
2、提出自己在研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供大家讨论火堆交流成果提出不同意见
|
1、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随时记录下和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以便集体交流所用;
2、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
|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聆听能力等
|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
总结语言特色
|
参与总结并朗读相关段落
|
体味语言美
|
鉴赏含蓄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
让学生结合本次研读总结方法和技巧,教师及时点拨
|
积极参与并能列举典型事例
|
培养概括能力
|
思路点拨
本文作为小说的节选,也可在鉴赏语言之前先从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梳理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可在鉴赏语言之后,引导学生对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做多层次的开发、阐释,并完成相关的小论文。
练习举隅
1、有人说,《边城》寄托了作者的某种理想。读了本文,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你对他的这种理想有什么看法?
附:研读题
小说中景物描写语段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小说中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小说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文章中句式的选择及其作用
具体分析文章语言的感情基调